一年之中最重要的「避邪之日」即將來臨,那就是「端午節」🐉,要了解「避邪除煞] 不可不知「厭勝物」,也就是「使不好的事物厭惡遠離,並且戰勝它的物品」,在進入主題之前,也來認識一下端午節的各種避邪習俗吧!
端午節是重要的避邪之日 |
農歷五月初五是台灣的「端午節」,大家都知道屈原投河的故事,也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, 但你可知端午節這天,還是很重要的祛除瘟疫、避邪驅鬼的日子嗎?
我們的袓先漢人來台時,起初無法適應台灣多變的氣候,因「風土病」染疫或死亡,古人也認為,疾病是瘟神降臨或邪魔附體所致,所以選定端午節這天,藉由正日中午的「純陽之氣」來祛除瘟疫、避邪驅鬼。
避邪除煞的作法 |
傳統習俗中,端午節有以下幾個活動:1.掛艾草、菖蒲、榕樹枝 2.喝雄黃酒 3.打午時水 4.佩戴香包 5.吃粽子 6.划龍舟 ,其中1、2、3、4都是為了避邪除煞之用。
▐ 掛艾草、菖蒲、榕樹枝
「艾草、菖蒲、榕樹枝」是台灣常見的「厭勝植物」,又稱「避邪三寶」,將三物一起綁掛於門楣可以驅邪、淨身、避鬼。
「厭勝」意即「厭而勝之」,以避邪物達到壓制、戰勝鬼怪的目的。
▐ 喝雄黃酒
人們認為喝雄黃酒有避邪除蟲功效,古代「白娘子傳」傳說,端午時白素貞不慎喝下雄黃酒現出白蛇原形的劇情,就是彰顯其功效的故事之一。
但根據現代知識,食用雄黃酒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,所以此習俗已日漸退潮。
▐ 打午時水
「午時水」就是端午節當天經正午陽光曝曬後所汲取的水。
午時水因吸取「純陽之氣」,具驅除疫病、驅邪化煞之功效。
▐ 配戴香包
古代劇傳,端午節當日五毒害蟲齊動,人民為了驅蟲驅毒,都會在身上佩戴裝有避邪香料的「香包」用以除瘟去煞,同時也會在兒童手上綁著「五色彩線」使鬼怪遠離得以長命百歲,又稱「長命縷」。
慢慢的這兩項風俗合而為一,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、雄黃和檀香粉末等各種避邪香料的小布袋掛在身上,不但可以避邪驅瘟,還可當成行頭點綴之用。
各種「厭勝飾品」 |
▐ 五色飾品
古代人崇拜五色,視五色為吉祥色,因此是最常用的開運物,即綠色、紅色、白色、黑色、黃色五色,分別代表: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五行,以及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方位,彼此相生相剋,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作用。
由五色製成的「五彩繩」是端午節重要的佩戴飾物,同時也衍伸出「五彩水晶」等佩飾。
除了避邪之外,更是替造型加分的漂亮首飾。
▐ 葫蘆造型
葫蘆,諧音有「福祿」之意,除了在中國是「福祿富貴」的代表,在日本也有「無病息災」的祝福意味。
葫蘆在傳統宗教的神祇中是以「法器」出現,但作用各有不同,濟公活佛用以排憂解難、華陀神醫用以治痛解厄、驅魔鍾馗用以避邪化煞之用。
風水上來說,由於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,可以收納不吉之氣,易進不易出,因此在端午節,民間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的習慣,可將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,除了避邪驅瘟之外,還可以帶來好運、招財之用。
▐ 艾虎造型
艾虎是舊時端午節用以驅邪的祟拜之物,也做為裝飾品之一,古代多將艾葉、菖蒲剪成「虎形」,可以來懸掛或者佩戴的,是具裝飾性的厭勝之物。
古代民間歌謠裡說:「五月五日午,天師騎艾虎;五毒化灰塵,妖邪歸地府。」,天師的坐騎就是老虎,因此可見,其避邪功能很強大。
之後演變為,使用彩帛陶器做成小艾虎,是佩戴在身上的飾品,精巧的小虎甚至可以綴於釵頭,裝飾在婦女的髮髻上。還有各種精緻造型小虎,也開始出現在孩童身上。
(圖片來源:欣傳媒)
▐ 粽子造型
粽子諧音為「眾子」,寓意人丁興旺,又因「粽」與「中」音近,所以有高中功名之意,不管是古代科舉或現代指考,日期都在七、八月之間,適逢端午節過後,因此學士想要考取功名者,都會在端午節這天吃上粽子,寓意即將「光宗耀祖」。
現代更演變為佩戴粽子造型飾品,尤其是即將面臨大考試的學生們,意即「包中」,雖然只是迷信的說法,但對學生們而言,卻也是精神上的鼓舞。
***
避邪飾品的效果各有說法,有人認為只是迷信,但千百年以來,傳統文化的流傳卻是博大精深,或許只是精神意念的支持,那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。但以現代的觀點來看,撇除神論之說,它同時也是一件漂亮好看的飾品,可以用來點綴造型,使飾品的存在有更多的意義。